家住郧阳区鲍峡镇石门沟村的董发坤,今年46岁,是手工制作皮纸的省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,同时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董发坤出生于造纸世家,是石门沟董氏家族造纸第六代传人,自幼受父亲影响,喜爱造纸工艺。
1980年,董发坤小学尚未毕业就弃学回家,跟随父亲在当地石门沟纸厂做造纸勤杂工。
1984年至1993年,在农村实行 “撤社并区”和土地承包到户的过程中,集体纸厂相继撤销,董发坤随父母恢复家庭作坊。董发坤凭着勤奋好学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加上父母亲的言传身教,逐步掌握了皮纸制造技术。
1994年至1999年,家庭皮纸生产盛行,石门沟村共有10架家庭纸槽,其中董氏家庭作坊规模最大,各道工序明确分工,一个星期就可以出一批纸,皮纸生意相当红火。
2000年至2006年,受市场行情影响,加上传统手工造纸繁琐而辛苦,大多数家庭作坊停产,但董发坤每年都要请多名帮工,捞出近百刀皮纸,定点供给县、乡两级妇幼保健院及土特产店铺。
2007年,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各种纸张占据大量市场,家庭作坊皮纸生产走向低谷,变成季节性生产。每到生产季节,董发坤就动员全家,备足皮纸原料,尽量多做些皮纸,以方便固定客户和周边群众上门购买。
董发坤有30余年的传统手工造纸经历。他说,他将保留完整的家庭作坊并把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传承下去。
在郧阳历史上造纸术比较发达,纸品生产量大且品种齐全:有用稻草、麦秸生产的草纸,用山竹生产的火纸,用龙须草生产的文化纸,檀树皮、苎麻生产的草纸。而董发坤用构树皮生产的草纸保留至今,整个制作过程不污染环境,绿色环保。原料准备工序:构树皮绑把、脱水干化、清水浸泡、蒸煮、闷锅、出锅、碾皮、抖皮、制作石灰浆、滚灰、上堆、二蒸、二闷、出锅、踩淘、摆淘、压泡、捞摆、上堆、压水、运料;造纸工序:搓皮、抖皮、归堆、喷水、打碓、叠杋子、切杋子块、浸泡杋子块、挏子浆、放浆、胀槽、过浆、安装捞纸设备、捞纸、控水、架纸、晒纸、收纸、打捆。
董发坤制作的皮纸,多用于包装果品、中药和制作花灯、油漏等。在现代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,郧阳传统手工生产的皮纸仍有一定的销售市场。
【郧阳网版权与免责声明】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郧阳网"、"来源:郧阳网"或"来源:郧阳论坛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郧阳网编辑部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,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XXX(非郧阳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电话:0719-7223236